曾經的“小甜甜”布蘭妮後來的行爲越來越怪,終於有一天被證實得了精神分裂。中國現代早期的一位歌後影星周璇,也是因爲幻聽進而精神分裂,後來在盛年的時候就早早的離開了人世。多麼讓人惋惜啊!好像一些物質富足的人更容易出現這些問題:我認識的一些老闆,家財萬貫,可是一到晚上就睡不着了,很痛苦的看着天花板直到天亮,後來不少人得了抑鬱症。我聽說中國得這樣的病的人還不在少數。而我們社區做清潔工作的一位下崗女工,家裏的孩子在上大學,費用很多,她的工作又很繁雜忙碌,一個月工資500塊錢,可是我在書房上網的時候,經常聽見她快樂的唱着民歌。

我想這裏面有一個問題——當你的物質狀況變化之後,你的心是否有足夠的空間?或者換而言之,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的?

任何宗教其實根本而言都是在研究生命的認知。儒教走偏了,“存天理,滅人慾”,天理和人慾分得清楚嗎?它們是互相影響的抑或就根本是一個東西;基督教認識的很模糊,認爲人有“原罪”,讓人很痛苦。最初的本源怎麼就一定是罪?佛教說的比較明白,是業力。這個業力導致什麼?要看平衡的結果;道教其實有不錯的認識,老子就說過:萬物芸芸,各歸其根。歸根曰靜,靜曰覆命。意思是說只有靜纔是根本,才恢復生命的本源。佛教就更有明白的體系,不僅解釋了靜的意義,還有很多靜的方法,比如最熟悉的名詞就是“禪定”,禪定就是一種靜的方法。

從科學的角度來說,認爲世界上一切都是動的,運動是根本,變化是無時不刻不在發生的。從佛教來看,恰恰相反。所有的動的根本後面都是靜。我們說個例子:我們的思想每時每刻都在動。俗話說:“飯飽神虛”,酒足飯飽之後,人懶得動了,可是思想是不是停止了?沒有,動的更厲害,在想怎麼才能不空虛。再比如,我們睡着了,做夢了,還是思想在活動啊。好像這個思想是一直在動的,那麼有一個問題:是什麼知道你的思想一直在活動呢?佛教裏把這個叫做“知性”,知性是靜的,是一樣的,一直在那裏。那麼相對知性的是什麼?我們的思想是什麼呢?是“妄想”。這個妄想不一定是貶義的,只是不常住的,是一時一刻的,不是根本性的。

佛教強調靜,就是爲了明瞭知性。你安定了,真正的靜了,就能明瞭一切,就是“不知而知”了,就把生命的大問題通了,就生出智慧了,這個智慧是人類歸宿的大智慧。如果你不能靜,被物質役使,就要消耗心力。沒有知性,全部是胡思亂想、妄想,升起無數無明,那就會很痛苦,煩亂、抑鬱、分裂。

靜涵蓋了很多無窮的力量。但是不要去壓制,如果我們有一個念頭,就像看着小孩子,遠遠的看着它,跟着它,直到它安靜下來,直到妄想消盡,直到我們的心能夠涵蓋這個世界,一切的一切,這就是佛教追求的“契入虛空,圓成法界,遂成種智”。所以,當我們的心足夠大時,光明將消盡黑暗,安樂將破除抑鬱。在物質世界發生變化的時候,先去關照你的心吧。

http://tc.chinawin.net/health/psychology/article-8a65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水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