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/22攝於法鼓山
11/22聯合報元氣網刊載一篇楊定一先生所寫的<親近自然容易讓人快樂>。文章中提到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》(PNAS) 的最新科學研究,內容探討親近大自然能安定大腦前額皮質區(subgenual prefrontal cortex)的活動,進一步改善使人心情低落的「負向記憶跳針」(brooding morbid rumination)現象。
所謂「負向記憶跳針」是什麼呢?就是個人對自己犯的差錯和生活中遭遇的挫折無法停止的鑽牛角尖。這情形有多可怕呢?它容易導致憂鬱症,幸好親近大自然就能改善此現象。
可是,如果沒有辦法經常親近大自然,又該如何是好?楊定一表示,藉由「透過靜坐、持咒(或讓孩子讀經)或者數息,在大腦裡培植一個新的神經傳導路徑」來達到異曲同工之效果。
但不管是親近大自然法或者靜坐、持咒等等,前提是必須專一,過程不能有音樂或者和他人閒聊。其實就是練習獨處,和不斷接觸重覆的事物,心中不會感到無趣。這些方法可以讓我們減少妄念,離開多重資訊的負擔,使得身心漸漸達到安定。
最近在網路上聽惠敏法師開示『「佛傳」與《法華經》』,法師提到「方便」是到達「真實」的必經過程。方便是世間法;真實是出世間法。同理可推,親近大自然和靜坐、持咒等,是方便法;不斷的練習,把有方法變成不需要方法,才是真實法。如同《金剛經》所說的,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?
許多人遇到不論是感情或者是事業等等的挫折時,會找種種的事來讓自己忙碌不堪,認為這樣就能忘記那些不愉快的事。其實這只是暫時的自我麻醉,只不過是比喝酒、吸毒要來的好,至少不會害人害己。最徹底的方法,還是要面對事實,可是對尚未能真正面對問題時,先轉移注意力是對的,只要那些方法不妨礙到他人。
所以佛陀出現這世間,及諸大菩薩發願重返娑婆,無非是要教我們如何「負向記憶跳針」裡,找到本來已有的「快樂迴路」。而禪宗的祖師們所教的方法,更是能因應忙碌生活的現代人所需,你不必刻意去親近大自然,也不必勉強自己所謂靜坐或者持咒等,只要專注於自己生活的每個當下就能找到,從未離開過自己的「快樂迴路」。
「快樂」對現代人而言是越來越難得,從許多的新聞事件中可以看到,而且當自己不快樂時,有時是不小心或者是刻意使得別人也不快樂。總而言之是,我們可以用金錢去追求到物質生活的豐盛精采,但卻無法使精神生活得到真正且持續的滿足。因為運氣是十年河東,十年河西。
就像我的有氧教學,現在大家喜歡學Zumba Dance,這舞步我也會教,只是沒專屬音樂;還有一直受到歡迎的拳擊有氧,我也會,只是沒特地去鑽研它。我曾想,如果要以教有氧為主業的話,我必需去多加學習及取得證照,但做這些事必需花許多的金錢、時間、體力,而各行各業的演變都是無止盡的,以我現在的高齡還有多少歲月能待在這行業裡?
哪天,不一定主流又回到原有的有氧舞蹈上,變來變去最後還不是又變原路,於是我決定以不變應萬變。可是我不會墨守舊有的教法,可以將舞步的編排可以加入Zumba或拳擊,也可以某一堂課以拳擊為主。拜健身的風行之賜,現在的人喜歡練肌力、喜歡身型的線條明顯,所以我會在有課程結束前用Tabata Workout來加強體能及肌力訓練,而且用Burppe Jump 就能有無限的變化。況且也能加入瑜珈、皮拉提斯、彈力帶、瑜珈球等等。其實教學的內容是隨我變化的,何必去一窩蜂的追求流行呢?要是我不斷的豐富課程的內容之下,結果仍無助於招生,那就算了!如同惠敏法師所強調的,緣起甚深,許多事是自己無法主宰的。
欲求不滿最後一定是痛苦的,專業的追求看似好事,卻也是欲望之一,因為目的在於私欲,及加強同業競爭。有競爭,就有輸贏;有輸贏,就有得失心;有得失心,就有分別心;有分別心,就產生無明。而十二因緣就因無明而起,我若已知緣起甚深的道理,何必要自陷其中呢?
「快樂迴路」,是不假外求,也外求不了,只要能正視及努力於當下,所有的因緣不迎不取即可尋得。很慶幸自己在此生能於正法上修行,也因而修正了自己許多思想上的顛倒。
佛法,真的能教會我們找到「快樂迴路」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